电动船舶可划分为:纯电动船舶、混合动力电动船舶以及燃料电池电动船舶三种。其中,最重要的包含锂电池+超级电容电动船舶,铅酸电池电动船舶,镍氢电池电动船舶等;最重要的包含柴电混合电动船舶,太阳能、电能混合电动船舶以及风能、电能混合电动船舶等;最重要的包含氢燃料电池电动船舶,甲醇燃料电池电动船舶以及锌燃料电池电动船舶等。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新兴的纯电力推进和常规的柴油机机械推进相比,电动船舶具有经营成本低、零污染、安全等优点,还有操纵性好、空间利用率高、环保性能佳以及为船舶智能化等优势,慢慢的变成为船舶动力的主要形式。
1)全球电动船舶行业市场现状:当前,航运污染已成为继机动车尾气、工业公司排放之后第三大大气污染来源,国际航运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海事组织和各国纷纷出台布局绿色船舶的战略和政策,船舶行业绿色化成为大趋势。
2008年以来,随着欧盟、IMO等组织船舶排放新法规的不断实施,以及船舶电池、混合动力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动船舶市场认可度不断的提高,装船量大幅度上升。根据中金企信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电动船舶市场规模178亿元,2022年增至295亿元,初步估算2023年全球电动船舶市场规模达到347.6亿元。
2)中国电动船舶产业运行现状:在中国,随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持续推进,能源消费侧结构一直在优化,水上交通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重要一环,其清洁、低碳、高效的发展要求,为船舶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传统船舶动力系统采用柴油发电机组推进,电动船舶通过“以电代油”,依靠船用动力电池推进,在船舶靠港期间通过港口岸电为船供电并对船用电池充电,完全消除发动机的污染排放,可大范围的应用于游轮、公务船、作业船、货船、拖轮等。
近年来,依托我国船舶工业基础,电动船舶行业新建吨位数一直增长,2023年我国电动船舶行业新建吨位数从2018年的2.1万吨增长到了28.6万吨(初步估算)。
同时,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动力电池系统价格的不断下降,纯电动船舶或者混合动力船舶的渗透率正在慢慢地提升,电动船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67.5亿元增长至124.3亿元(初步估算)。
(3)电动船舶产业前景:目前,绿色船舶最重要的包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甲醇、生物、风能)、替代燃料(氢能、氨能、LNG)、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等,但由于生物质能、LNG不能够满足零碳排放的要求,而太阳能、风能的稳定性不足;另一方面,核能的适用船舶类型有限,所以目前主要的零碳排放新能源船舶的案例集中在纯电动与使用替代燃料两个技术方向上。因此,船舶电动化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船舶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和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
就我国电动船舶来看,技术相对来说更加成熟,较适合短航线应用场景。现阶段纯电动船舶大多分布在在内湖、内河以及近海港口,以车客渡船、港口拖船、港务船以及海工船等为主。未来,随着电力推进系统(装备)比例逐步提升,其动力来源由柴油机、燃气轮机或者蒸汽轮机转换为锂离子电池或者燃料电池的可行性正在慢慢地提升。同时,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动力电池系统价格的不断下降,纯电动船舶或者混合动力船舶的渗透率正在慢慢地提升,尤其是在城市渡船、观光船、内河货船和港口拖船等领域的使用场景会更加清晰。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全称: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国家统计局涉外调查许可单位&AAA企业信用认证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市场占有率认证&证明、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研、投资价值评估预测、数据分析、项目可行性&商业计划书等全套解决方案”的专业咨询顾问机构。截止2023年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累计完成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认证&证明项目3200+例,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单项冠军证明项目2900+例,行业地位&品牌认证&服务项目2000+例,销售排名&领先认证&证明项目1500+例),为2.3万+不相同的领域公司可以提供专业、权威的全套解决方案三方认证服务。
(1)中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景气度偏低,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是国家战略。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公司数,是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发展“硬科技”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科创板、北交所服务创新企业的定位,高精尖的“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正成为中国外贸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当前国内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景气度偏低,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是助力中小企业突破困境的重要部署。
(2)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等产业国产替代任务艰巨。在过去只能依靠欧美品牌的产品领域,中国中小企业不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在本土市场的国产化替代,还在逐步打破欧美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垄断。但是,当前我国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等产业的自产率依然较低,以有代表性的集成电路产业和分析仪器产业为例,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仅为进口金额的37%,叠加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下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冲击,未来国产替代任务艰巨。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同样薄弱,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依旧有差距,2016-2019年我国大型科研仪器整体进口率约为70.6%,其中分析仪器的进口率更是超过80%。
(3)培育现状:“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8997家,超6成集中于制造业:“专精特新”成为中国推动中小企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方向。工信部于2022年6月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构建包含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个层次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4)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于制造业。自2019年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8997家,其中,第一批复核通过155家,第二批认定通过1584家,第三批认定通过2930家,第四批认定通过4328家。从行业领域来看,已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于制造业,占公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超六成。